省委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细化为“五个功能定位”,居于首位的是“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行业,要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部署,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九省通衢”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奋力当好战略支点建设的开路先锋。
一、湖北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正当时
(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是贯彻落实国家区习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平总书记将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强调“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交通枢纽是国家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和贯彻落实。
(二)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是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支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总目标,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等支撑系统,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交通枢纽是“人物资信”四流畅通的关键节点,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依托。
(三)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是立足湖北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湖北具有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得水独优的资源禀赋,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主轴、通道、走廊的交汇带上,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是连接全国“铁水公空”交通大动脉的中心结点。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既是制造业重地,又是中部粮仓,拥有绿电、页岩气等可持续发展能源。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中部地区“物流洼地”,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区域竞争力,将湖北区位、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二、湖北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显著
(一)聚力扩大循环规模,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一是水运主通道畅通升级。长江干线武汉以下航道水深提高到6米以上,万吨级船舶直达武汉;汉江兴隆以下378公里航道达到1000吨级;长江—汉江—江汉运河81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全面建成。二是铁路骨架网加快形成。汉孝城际、武九高铁、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郑段、武仙城际、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等建成营运,“七纵六横”高速铁路网、“四纵两横”普速铁路网和货运“四大通道”加快完善。三是高速公路主动脉基本成形。武深、枣潜等高速公路通道建成通车,武汉都市圈环线和武汉市四环线成功“画圆”,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849公里。青山、石首等世界级长江桥梁相继建成,我省已建成长江过江通道数量达到42个,基本实现沿江县市长江大桥全覆盖。四是普通公路提档升级初见成效。国省道提档升级工程、瓶颈路段畅通工程加速实施,全省二级及以上公路4.1万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超过85%,98%的建制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二)聚力提升枢纽能级,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加速推进。一是三大都市圈布局加快优化。重点打造武鄂黄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宜荆荆、襄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武汉市被纳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武汉新城与鄂黄黄快速道路系统17个品质提升工程取得“一年贯通”阶段性胜利。二是民航“双枢纽”基本形成。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建成运行,已开通国际国内货运航线64条,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开工建设,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民航“客货双枢纽”基本建成。三是一流港口建设成效明显。全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逐步完善。港口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阳等“一核心四枢纽”港口群基本建成。2023年全省完成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17.6万标箱,同比增长107.2%,占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达到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聚力提高循环效率,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健全。一是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成效。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宜昌三峡枢纽多式联运等4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全省创建数量(8个)、命名数量(4个)均居全国第一。二是国际运输体系不断完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积极探索建设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开通至迪拜、伦敦等洲际航线,国际及地区通航点覆盖亚欧美澳非五大洲。中欧班列(武汉)物流通道辐射欧亚大陆34个国家、76个城市,实现中部地区与亚欧国家陆上运输的互联互通。三是物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支持楚象、国控供应链集团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支持湖北联投、交投、港口集团等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加强规上货运企业培育,目前全省规上道路货运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二。
(四)聚力增强循环动能,运输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一是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全方位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流通壁垒,营造良好服务环境,持续降本增效,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二是智慧交通建设加快赋能。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公交、智慧地铁、智慧机场等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鄂州机场高速公路实现“人、车、路、云”融合协同。铁路、民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武汉入列全国首批“智慧交通”示范城市。三是绿色交通优势持续巩固。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非法码头整治、岸线清理整顿、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成效显著。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积极推广,船舶标准化、大型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进一步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一)以服务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为重点完善交通枢纽节点。一是提升“双枢纽”辐射能级。加快推进武汉天河机场升级改造,重点推进鄂州花湖国际机场高效运营,打造民航客货运门户“双枢纽”。完善花湖国际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武鄂、武黄、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等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联通主要枢纽集群的主通道。服务推动航空货运和高铁快运实现无缝衔接,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空陆联运快速物流网络体系。二是强化铁路路网中心功能。协调加强铁路对外通道建设,补齐沿江、福银等东西向高铁短板,完善呼南、京九等方向高铁布局,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超米字型”高铁网,推动形成以襄阳、宜昌为中心的多向放射铁路网格局。三是打造中部地区枢纽港口。积极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促进上下游、干支流港口协同联动发展。以武汉港为核心,黄石港、宜昌港、荆州港、襄阳港为重点,加快构建辐射中西部地区、对接国际航运市场的港口集群,将武汉港打造为中部地区枢纽港。四是统筹建设综合货运枢纽。统筹港口物流枢纽、铁路物流基地、机场货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邮政快递枢纽等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临港、临铁、临空、临高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优先支持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加强重要物流园与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效衔接。
(二)以畅通综合交通骨架网为重点提升枢纽链接能力。一是提升综合运输通道能力。提升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能力,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快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武汉绕城高速中洲至北湖段、福银、沪渝、沪蓉等高速公路主骨架拥挤路段优化扩容。加快完善对接“一带一路”、沟通武鄂黄黄、襄阳、宜荆荆等城市群的福银、襄荆宜通道,积极构建加强三大都市圈联系、促进内外连通的随岳、十恩、杭瑞通道,形成湖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同时,实施普通公路养护提质攻坚行动,促进普通公路从重增量向优存量转变、从建设向养护转变、从通畅路向美丽路转变。二是建设陆海国际联运通道。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高标准推进汉江航运发展,加快编制全省港口和航道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兴隆至蔡甸2000吨级航道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开展三峡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等重大工程前期研究论证。推动水运提能增效,推动形成对内沟通三大都市圈、对外辐射周边省份、通江达海的水运主通道格局,进一步巩固提升“武汉—洋山港”等集装箱江海直达、江海联运航线。加强中欧班列(长江号)与汉亚直航衔接,大力发展国际铁海联运,构建中部国际陆海联运新通道。三是拓展航空国际物流通道。依托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构建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将湖北打造成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的核心支点。推动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拓展国际物流新通道,力争到2025年货邮吞吐量达到245万吨。
(三)以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为重点增强枢纽辐射能级。一是建设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加快武鄂黄黄快速道路系统建设。依托航空双枢纽和沿江港口,以轨道交通为重点,推动武鄂黄黄加密路网,实现多种方式进机场、进港口,实现区域交通“铁水公空”四网互联、一体衔接,加快构建陆海空协同发展、国内外畅通无阻的综合交通运输格局。二是建设襄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完善高铁网络,打造客运“米”字型格局,构建货运“井”字型格局,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加强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襄阳至信阳等都市圈高速公路放射线建设。三是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沿江高铁、呼南高铁、荆荆高铁线路,构建宜昌、荆州、荆门高铁半小时快速联系圈。加快建设宜昌三峡枢纽港、荆州亿吨级组合港,依托沿江通道、焦柳铁路、浩吉铁路构建货运“十字枢纽”,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四)以交通物流降本增效为重点提升枢纽服务效能。一是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推动铁水、公铁、陆空、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发展,发展壮大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省级示范项目,开通湖北至国内及欧洲、东盟、东南亚等地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健全港口铁路、公路等集疏运体系,推进疏港铁路建设,实现重要港口二级及以上公路高效连通。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完善物流园区、大型产业园区集疏运体系,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发展。促进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传统运输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型企业转变。加强对网络货运、冷链物流等领域企业的引导与支持。建立健全相关规上道路货运企业培育机制,确保全省规上货运企业数量和规模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三是创新现代物流组织模式。加快支持建设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信息互联与共享,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的高效匹配。鼓励物流园区和物流龙头企业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信息互联与共享,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的高效匹配。支持推进铁水公空邮“五网融合”的全省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责任编辑:刘 海